×

Kuncen WB1, Wirobrajan 10010, DIY

(+68) 120034509

info@yourdomain.com

自我成長|整理跑道數位篇:部落格

閱讀成本 4 分鐘 #自我成長

這是延續近一個月來的「流動」這個主題,剛好假期有比較多的時間,本來想好好整理家裡,但一看到自己寫作的地方很亂、沒有組織,剛好順勢有一個比較長的時間,順勢整理起來。以下是一點心得。

雖然大家都說斜槓青年是近年流行的風潮,但因為嘗試了很多東西,加上跨界蠻大的,所以一直都維持平行的分享方式,把不同的主題放在不同的地方,讓彼此不太衝突。

漸漸的就有了四、五個放文章的地方,看起來好像很多東西,其實實際上因為紊亂,所以每次想到要管理跟分類,就會覺得還沒動手已經先累!

另外一方面,近年來社群的興起,自媒體的興盛,行銷已經不是注重分門別類的時代,更重要的是「個人品牌」,以人為主題的重要性已經漸漸地超越了,以不同分類為主體。

而許多不同平台的部落格,反而讓自己寫作上面,一次都要轉好多回,有些平台可以適用的方式,轉到了另外一個平台,就變得需要微幅修改,例如 Medium 就是一個對於格式限制比較多,且不開放自訂的系統;Blogger 的編輯器較舊,同時無法支援行動裝置;純網頁 HTML 的不靈活等等。

當我在進行流動的第一步「清理庫存」的時候,順勢想要一起解決這一部分。


齊一、精簡、強化

在這樣的背景思考下,還沒動手就已經學得很累,看起來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,要怎麼能更省力,掌握人從一開始到感覺疲累的時間差,這件事情就至關重要。

回到品牌創造的原始概念,其實我的重點在「創粉」,找到屬於自己的粉絲,在背後依歸的品牌是「我這個人」,因此重點要回歸到,創造「我」的價值以內容,不再以創造哪個議題為主要思考。

根據這兩個基礎的思考,具體就能夠條列幾項目標:

  1. 齊一流程:包含未來管理、創作流程;
  2. 精簡平台:方便別人找到我,發現我;
  3. 強化內容:內容才是王道,質量並行。

Hugo 成為了目前的藥方

這一篇主要是談論數位化的內容精簡,尤其在原本的部落格上面著手,總計我大概花了 12 小時(當然之前已經開始做了一點,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),重新形塑了平台與流程。

這次的最大的重點是「把所有部落格移至同一個平台」,以往分佈在 Blogger(出發地有情感的依據捨不得放棄)、Medium(希望享受社群的沒好,也喜歡簡潔的頁面)、HTML(希望維持簡單方便的平台 WordPlus.Host)。

這些雜亂的平台,在今天都已經移到了 Hugo 平台之上,目前暫時透過 Github Page 架設,等有一天需要大流量的時候,會在近一步思考下一階段的系統規劃與轉型。剛好這幾天看到有一個很類似 Medium 的版型(https://themes.gohugo.io/mediumish-gohugo-theme/),剛好補足了對於不順手的地方想修改的慾望。 之前有一篇轉換以 Hugo 為主要平台,大概有把相關優點說明了,畢竟我目前正逐漸以 Markdown 當作主要的寫作語法與工具,一直以來就是很喜觀能夠規格化的東西,莫名對美感的追求,可以參考為什麼我採用這樣的方式。

將 Blogger 轉換至 Hugo(含優缺點評析)

近年許多新興語言興起,Go語言(golang)就是其中一款,能夠快速的編譯出靜態網頁,加上許多開源性的平台以及網路資源,提供了更好網站架設方式,經過許多評估與思考,決定要將自己網站打掉重練,來看看我的思考過程以及優缺點在哪呢?


小結心得

寫部落格已經超過 10 個年頭,記得是 2006 年就已經開始的活動,經歷過不同身份的轉換,到今(2019)年有了不同的想法與轉機,這也是上半年忽然想到以「流動」為主軸,重新檢視自己身邊生活的一切,更希望回到初衷的分享與記錄。

這次的重新整理,也讓我開始重拾紙筆(其實是手摸鍵盤)寫了幾篇文章,拿回了一個寫文架構,將會持續使用看看,希望有更多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時候,在用文章的方式呈現。

未來 Medium 將會著重在個人筆記,一切屬於想給自己看的東西,當然並行會有些心得與感想,受眾鎖定在我自己的暫存資料庫,同時也是透過這邊社群讓大家了解我的管道之一。想要看更多分享內容的,可以到:


寫作架構

而 Who, When, Where 其實會不斷穿插在這三者之間,不必然需要歸屬在任何一方。

我把這一系列文章整理在下面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:
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訂閱電子報,也請不吝留言鼓勵、討論或分享到自己的社群中,文章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3.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,分享、引用請依授權規定,並附上原文連結(按右鍵複製連結):自我成長|整理跑道數位篇:部落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