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Kuncen WB1, Wirobrajan 10010, DIY

(+68) 120034509

info@yourdomain.com

身心靈|《與金錢和解工作坊》心得:金錢很無辜

閱讀成本 4 分鐘 #身心靈

昨天(2019.5.11)去參加了一個工作坊,名為「與金錢和解工作坊」。

已經有一陣子沒去參加身心靈相關課程的工作坊了,除了自己很忙以外,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,經過這一路,其實很多事情,都可以靠自己慢慢體會跟克服。

然而,最近有許多機會,去讓我思考「跳脫『舒適圈』」這個議題(老師說,舒適圈可以改稱「習慣圈」),其中很大一塊,就是我對錢的過不去,不是因為沒有錢,而是我對於錢的猶豫與負面反思。

我都在,只是你要不要來

這次的基礎是透過能量排列,去看一下自己跟金錢的關係,在還沒開始排列之前,聊著聊著,我腦中忽然浮現一個畫面,錢站在我前面,然後跟我說:「來!來!你來~你來~」,就好像跟我說,來你過來,有什麼事情,當面來談談。

輪到我排列的時候,除了看自己與金錢的關係外,我還特別想看看「害怕」,為什麼我每次花錢都會有種,會再回頭苛責自己的感覺。

雖然心中有個直覺,覺得這些可能都不是問題,但是心想,如果不看清楚,我一定會想很多,不如就給他大聲給他說出來,真的去看看。

果不其然,人對自己的直覺總是很準的,站在不同墊子上代表我、金錢與害怕的三個人,顯示「毫無關係」。沒擔心錢,沒這麼害怕,也沒這麼想幹嘛!

直到多了一點「我」的存在後,原本在遙遠的金錢,漸漸的回到了身邊。

回到那個天外飛來一筆的畫面,錢跟我說:「來來來!看要幹嘛,來!」

漂浮,是因為對目標疑惑

既然問題不是這個,那總是會有一個突破點。聊著聊著,有一種漂浮的感覺,就好像覺得,這些我都沒有需要刻意用力,但心中卻總有漂浮不定。

於是,我們重新回來看看,人生目標。

如果只有一件事可以做,你會想要做什麼呢?

這個問題,對我來說有點難回答!因為我好像是處在一個「做這個也可以,做那個也可以」的階段,沒有一定要用盡心力做什麼,或者只能夠做一件事情。

但有趣的事情是,即使用很模糊的概念,用很很籠統的字詞「愛」,去展現我想做的事情,在排列的時候,所有東西都能夠相處一起,雖然大家還是不知道要往哪裡去,但至少可以「攜手」往前,大家能夠想去哪裡就去哪裡。

還是漂浮,但不在因為目標的不明確,只是很難文字化、具象化,想去的地方,但至少看到了一個「想做的目標」,可以帶著目標去想去的地方。

用自己,成為「你自己」

結束之後,我們重新去面對「金錢」這個課題,不知道為什麼的,一步步延伸到了「自己」。

跟最近自已在思考的事情也有關係,如同我上面所講的,許多提醒自己跳脫習慣的事情一件件來,有點措手不及,看起來雜亂無章,也因此興起了,想要好好有秩序的規劃。

實驗到現在的結果,發現有開頭,但持續力非常的薄弱。

感覺好像一直都在做一些自己不擅長的事情,而且不知道為什麼要做。

雖然名為與金錢和解工作坊,但其實最後多數的時間,我是在跟自己對話(本來想要寫和解,但感覺沒有衝突的關係,所以多數時間是對話。)

就好像我在做一些自己不熟的事情。或許可以說,不熟所以才要學習,但我好像在做一個沒有目標的學習或實驗,不僅沒有辦法補血,還不斷地流失養分。

終於,在今天找到了一個解方。

要「用自己」成為自己,解決眼前的不適感。在每個生活中,你以什麼型態去完成任務,那就是適合自己的模式,奠基於上再往前進。

近期,我設定的方式是別人的方式,而且沒有目標的設計自己的生活,只是堆砌了更多的不自在以及疲累感。

這樣的疲累感回饋到實質上面,就是習慣檢視自己的「實質」物品,很多時候就是跟金錢有關。生活沒有達到了效用極大化,就想要找其他地方來補,但拿別人補自己,就是沒辦法補上。

是時候,回過頭重新定位、檢視了!


在寫這篇心得的時候,忽然有冒出一個想法。

曾經父母想要強壓在自己身上的囹圄,家庭的觀念,守護的控制,切割,然後回到那個對方(父母)身上。

現在回想,參加工作坊的三個人,不知不覺好像都從父母身上,帶走了一些東西,我曾經花了很久的時間、很多錢,做了很長的練習,慢慢的一步步學會切割,現在開始學會「歸還」。

面對創傷,我們能做到的第一步是切割,把那些不屬於我們的,先一步步的送回該去的地方。

我把這一系列文章整理在下面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:
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訂閱電子報,也請不吝留言鼓勵、討論或分享到自己的社群中,文章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3.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,分享、引用請依授權規定,並附上原文連結(按右鍵複製連結):身心靈|《與金錢和解工作坊》心得:金錢很無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