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Kuncen WB1, Wirobrajan 10010, DIY

(+68) 120034509

info@yourdomain.com

身心靈|可是我就沒辦法!你也在為人生買保險嗎?

閱讀成本 4 分鐘 #身心靈

之前跟許多人聊天,常常聽到一種說法:「可是我沒有辦法啊!(後面消音,因為我真的忘記說什麼)」這個議題曾經困惑我一陣子,然後我終於解開,其實我們只是習慣讓自己沒有選擇權,因為被決定的人生比較好過一點。

在大學,我受過經濟學的專業訓練,所謂的「選擇」其實就是一種標準的經濟行為,而雖然經濟學有很多偏誤的假設(例如,完全的理性、資訊完全透明等等),不過在選擇的這個項目之中,有個很真切的情況,人都會在選擇的時候,作出有利自己的行為。即使客觀看似不利的,其實我認為經過分析,一定還是在有利的選擇之中。

雖然在學科的世界,科學證明很重要,經濟學號稱社會科學,也嘗試透過各種方式去驗證「有利」這件事情。但名為社會,就代表人的因素永遠存在,自然就不可能 100% 的建立在絕對客觀之中。

有利不絕對建立在客觀之上

讓我們先進入嬰兒時期來看,對一個嬰兒來說,世界很簡單,只有吃飽跟沒吃飽、想睡與不想睡的差別,他們還沒有被框架著,喜怒哀樂來的很直接,也跟活下去的生存本能最相應。

今天如果餓了,不論父母是否在忙、身邊是否有人,那宏亮的哭聲就灌入耳中,甚至他也不知道是否灌入別人的耳中。

如果今天是一個大人,當我們叫救命,沒有人會聽見的時候,可能我們就不叫了,要省點力氣花在對的時間點,但對小嬰兒來說,有利是主觀的,我的需求存在,而我必須要獲得。

由此而論,對一個人有利的環境,一定多少會帶有主觀判斷,回頭來去看那一句話:「可是我就是沒辦法。」其實是很大一部分是不敢面對真實需求的自己的買保險行為。而落入不敢面對的情況,迴避真實需求而做出的行為,也帶著有利的選擇意味。

我們都誤會自己沒有選擇權

更進一步,當說出我們沒有辦法的時候。一,可表明,這個責任不在我,畢竟我只是一個追隨者,沒有決定權;二,我當初也不是完全認同,只是我無能為力。我相信,人總是會往受害者情節逼近,因為當一個受害者,一定比當一個普通人更容易保護自己(至於什麼叫做保護自己,可參考你不得不面對的內在小孩:潛意識。

然而,回顧每個當下,我們其實是可以選擇的,只是誤會了自己沒有辦法。以過去的社會來看,有種習俗—指腹為婚—就是沒有選擇權的代表,或許已經有很多人難以想像,當我還沒看到這個世界面貌的時候,我人生大概 99% 已經被決定了。會不會有些人乾脆說,早知道會這樣,我就不要出來了?

排除上述者種特例,或者說即使是特例,也一定有逃脫的方法。但因為種種原因,大部分應該是恐懼的堆疊,所以我們產生如此這般的誤會,誤以為自己的選擇權已經被剝奪,我們只能夠「聽天由命」。

即便如此,我們回到先前的命題,人們仍在做「有利」自己的選擇,為了讓自己不要面對恐懼,所以我選擇接受這樣的誤會。

所以成為生命的主人很重要

做過 SRT 的人,或許都會有一種體驗,完整的清理後,會有一段時間,可能是幾天的時間,做什麼都感覺空空的,好像就是這個世界完全沒有定型,什麼事情都看起來「無感」。其實,我們並不是真的無感,但因為過往賴以為生的模式,被拿走後,我們變得不習慣幫自己做決定。

以前看到綠燈踩油門,看到紅燈踩煞車,在 SRT 過後,你會思考該踩油門嗎?還是換踩踩煞車看看。每個時間點都是重構人生的機會,只是長期的訓練讓人不習慣「做決定」。

這是你的人生,不論未來還有十年、二十年、五十年,都將是由你在生活,由你在做每一件事情,你才是生命中唯一的主人,也只有你才擁有幫自己做決定的權力。


SRT 的這階段,正是讓你經歷成為生命主人的重要時刻,你也正在重選擇是否還要帶著「我也沒辦法啊!」這種誤會繼續過生活。

不用擔心的是,人一定會是做對自己有利的決定,只是我們帶著什麼樣的價值判斷,用什麼樣的背景、意識去幫自己決定。保險跟冒險,差一個字,卻可能會逆轉你的人生,如果可以,把你買的保險,全部換成冒險的基金,為自己決定一次吧!

我把這一系列文章整理在下面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:
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訂閱電子報,也請不吝留言鼓勵、討論或分享到自己的社群中,文章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3.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,分享、引用請依授權規定,並附上原文連結(按右鍵複製連結):身心靈|可是我就沒辦法!你也在為人生買保險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