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 想要好好耕耘數位工具使用這一塊,我一直都不是善於寫手把手教學,這類的文章也非常好搜尋到,但我想要說說:「為什麼這麼做?」並提供一些自己的方法。
廿一世紀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時代,最重要的就是幾乎人手都有智慧手機,難免就會面對到要安裝不同的 App(Application,手機軟體),最近一兩年我也添購了許多硬體設備,包含了 Macbook、iPad Pro 等等,慢慢轉換使用數位工具協助自己的工作、甚至延伸到日常生活。
然後發現裡面有太多的心路歷程,其實是因為有太多的衝突,而我習慣是需要一個理由才能好好地安撫自己,去了解為什麼、跟為什麼要對我來說很重要,時序進入新的一年(2020)剛好又進入了整理思緒的時間,同時也發現了一些不同的服務已經不再適用必須整理。
而在這過程中,有許多思路,想要在這邊慢慢寫出來跟大家分享。
因為每一次的決定、轉換使用的工具,除了現實的金錢成本外,還有更多隱藏的經濟成本,例如所花的時間,耗費的心力等等,希望透過分享,讓大家未來可以省下成本,去體驗不同的數位工具喔!
這一點是我非常注重的,因為隨著裝置的演變、使用經驗的持續,我們對工具與軟體的需求,必然會進入一個成長階段,而沒有更新的軟體,很容易陷入被淘汰的命運。
拿最明顯的例子來說,iPhone 從小螢幕變成大螢幕、從指紋辨識(Touch ID)進入人臉辨識(Face ID),從低解析度到高解析度,這些裝置的演變,如果沒有更新的軟體,對於使用體驗來說將會越來越差。
要怎麼檢驗是否有持續不斷的更新呢?我自己是透過一下的小技巧:
這只是簡單的觀察技巧,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用戶追著開發者跑。因為真實的開發,是不斷的透過用戶的需求進展,真實的用戶也是能持續的反應需求,或幫助開發者修正錯誤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定會觀察「持續更新」的重點,我會希望找到一個能夠不斷陪伴並一起成長的工具。
另外一個考量就是成本,將要花費多少金錢才能取得想要的效果。
要先聲明,我覺得花錢購買 App 這件事情,是帶著一個使用者付費的觀念,免費的資源很多也很好,但如果今天要付費才能取得想要的效果,也是合理的。
但對於成本的考量, 因為科技產品的時間性,讓我在採用訂閱制的產品時,會再三考慮。
因為訂閱制通常都是以年計算才有優惠,但一年的期間,我很容易會發現,好像沒有這麼合用,或者有其他更好的選擇。但在幫助的年限下,又會會在不想要「浪費」的情況下,勉強繼續使用著。
但有些好用的軟體,真的就是要用訂閱的才能享受到完整的功能。這時候,我會選擇適用免費的一個月,或者採用按月訂閱的方式,先使用三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,看自己是否能夠把效益增加,或者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替代品,之後才思考是否要改用按年訂閱。
我的經驗在曾經訂閱 Bear 筆記軟體以及透過點數換取免費使用 Notion 還有一個月免費體驗 ATracker Pro。
在這過程中間,我會去評估自己三點:
確認這三點,能夠有真確的答案之後,我才會思考是否要改按年訂閱。
截至目前為止,除了曾經訂閱過 Bear 以外,我都沒有再付費訂閱任何的工具型 App,Notion 目前為使用學生 email 免費專案。
原因不是我沒有在使用,而是我使用了很多免費的工具進行取代,例如本來想要訂閱 ATracker 中間轉往 Now Then,最後近期開始使用 Clockify,中間就是評估功能外,再透過上述這三點去確認自己是否要訂閱。
跨平台有兩種,一種是跨越不同的廠商,另外一種是我這邊想強調的在不同的裝置。不是因為跨越不同廠商不重要,而是因為我的平常都是 Apple 的硬體,包含了手機、平板、電腦。所以對跨廠商的需求並不高。
而這個需求,主要來自於使用場景的不同。雖然多數我使用的設備都是 Apple 的,所以操作系統上來講 Mac OS、iOS、iPad OS 是必備外,也希望能夠在其他平台使用。因為畢竟很多時候,我們還是會遇到非 Apple 裝置,例如上班等等。
目前來講,很多 App 其實透過 Web 版本都能夠實現這樣的需求,近年來我使用的也都有呈現這樣的趨勢,除了 App 外,也很多都開始透過 Web 版本可以操作,只要有 Chrome 就可使用。
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重要地方,資料要能夠跨平台的整合,試想如果今天你換了不同的裝置,發現自己所有事情都要重新來過,你放下了手機,想要用電腦編輯:「不行」,你想要買一台平板,但上面的東西都不會跟手機同步,在現在雲端盛行的情況下,這樣的模式應成為過往。
因此,跨平台需要講究我認為有三個點:
彈性、同步性上面都說了,那什麼叫做適應性呢?
這邊我會很強調在不同平台的使用體驗,是否除了團隊原本設計的裝置版本外,在其他地方使用也是一樣的舒服。
在 iPad 使用的時候,如果他只是給你一個手機版的放大,那感覺一定很糟,眼睛看到的都是邊界模糊的畫面,大大的字。
但相對的,有可能桌機版的功能很完善,使用起來如行雲流水,但如果要在手機、平板上面使用,同一個功能遍尋不著,或者使用起來如大人玩小刀,毫不順手的話,適應性上面來說。其實並不是這麼美好。
這是一句老話,但還是要不斷提醒,因為我曾經在這裡裡面受困很久。
沒有最完美的 App,但一定有適合目前你的使用情境的。
過去我曾經花了一整天,只為了尋找一個能夠接合所有我使用情境的 App,然後當然徒勞無功,甚至還延續了兩、三天的時間,然後每天就指示不斷的搜尋,找到一篇篇的分析文章,然後再繼續看下一篇,時間就這樣過去了,我還是沒有開始使用任何一個工具。
我發現,在沒有整理出這三個原則之前,其實是很容易去放大「不完美」,看到這個不符合我想要用的,就全盤打翻了其他要用的功能,然後心中呼喊著:「下一位。」
一次次的下一位,時間就一秒秒的流逝,從白天找到黑夜,然後被自己的一事無成擊敗。
最後我才發現,根本不會有完全符合我情境的 App,但我的情境裡面可以有好多不同的 App。
而且,如果這個開發者還是持續的更新,我們必然可以透過回饋的方式,讓 App 一起成長,即使成長到了瓶頸,我們也能保留更多的餘裕,去等待其他開發者,並轉換過去。
所以,請不要等待,如果你想要成為數位開發者,現在開始評估、下載以及使用吧!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訂閱電子報,也請不吝留言鼓勵、討論或分享到自己的社群中,文章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3.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,分享、引用請依授權規定,並附上原文連結(按右鍵複製連結):生活駭客|我怎麼選擇 App〈一〉如何選擇一個不完美的來用?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