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Kuncen WB1, Wirobrajan 10010, DIY

(+68) 120034509

info@yourdomain.com

內容創作|為自己而寫〈一〉從數字釋放出來

閱讀成本 5 分鐘 #內容創作

您有想過,自己為什麼要寫作嗎?

從 2006 年開始經營部落格,一路經歷了許多不同的階段,從傳統的部落格(BSP)、到之間的微部落格,近年來許多寫作社群概念風行。對寫作有興趣的人,或許多少都知道這一波的創始者來自於 Medium,同時台灣也有 vocus,另外還有 Matters。

最近,繼 Medium 之後,Matters 也迎來新的改版,也開始顯露出總閱讀時長,看到許多人都對這次的改版有許多建議。各方的說法跟觀點都有,但對於閱讀時間這件事情,認真的想想,其實還蠻多誤區的。

時間的變數因子多

閱讀時間,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集合,暫且先把技術環節都在一旁。單純討論「讀」這件事情,就已經夠複雜的了。

每一個人,對於文字的消化能力不同,所以閱讀一篇文章的時間長短當然也就不同。光這一點,閱讀時間當作指標就已經非常失準了。

文字消化能力又來自於多元因素,年紀、視力、語言掌握度、載具等等。回到自身經驗,有覺得光是自己,可能在紙本的閱讀跟電腦的閱讀,速度就有差了嗎?看英文跟中文,也有差別;看文言文跟白話文也有差別。

甚至當年在 Medium 改使用閱讀時間為收益基準的時候,許多以圖畫為主的創作者索性離開平台,自創平台或者做其他的發展。

內容的多元性,使得我們在評判的時候,是沒有辦法使用單一基準的。

隨便抓出一個因素,都可以改變閱讀的時間長短。例如,分段是這件事情,如果一段文字全部擠在一起,閱讀既需要花費極大的注意力,在消化上面也相對需要時間。

一篇有結構的文章,為了網路讀者設計過後,可能會縮減每一段的行數,讓讀者可以喘息跟消化,甚或是配上許多圖片,既創造休息的空間,又能夠減少消耗注意力。

正因為流暢跟舒服,結構化下的時間不必然是長的,真正高明的作者會希望讓讀者體驗是好的,而不是追求「讓讀者讀越久越好。」

回顧一下,近期看到的文章,真的讓您感覺流暢且舒服的,是哪一篇呢?

讓我閱讀起來很舒服的文章,大概會有幾個特點:「分段清楚」、「目標鮮明」、「輔助工具完整」。這一點,我覺得目前看起來做得最好的是「科技島讀」。從之前的有物報告到科技島讀,作者周欽華在寫作功力真的是令人佩服。

另外還有一個我非常推薦的「諾諾的醫病故事集」,整個行文的流暢度都非常的好。看的過程速度快,感覺順暢。比起把文字濃縮在一起成為一段的文章,這些文章的閱讀時長,甚至可能低很多。

那閱讀時長真的是品質的保證嗎?

閱讀得愈久就是愈好?

講到這邊,或許您隱隱約約知道了答案。沒錯,時間真的不能完全,或者應該說完全不能代表品質。

有些人,透過短短的文字,就能表達完整又感情流露,例如詩人。有些人,舞文弄墨了幾百幾千字,仍寓意不明,最明顯的就是一些發在臉書上的面的「事後道歉文」。

最近看到一個影片《[毛新宇]教你在兩分鐘之內不斷說話但是什麼都沒有說》,就是一個完整的例證,有人下評論兩句話,給人一種:「一語驚醒夢中人。」的震撼,有人兩分鐘也給人帶來另外一種震撼。

好的文章、內容是可能在各種文體出現的。

而且,近年來內容創作者,都在致力於把內容變得好消化,所以創造了更多不同的形式,例如四格漫畫、資訊圖表、心智圖等等,這一些都是希望優化讀者體驗。

很有趣的悖論,當我們希望讀者閱讀的消化更快,卻又有一個檢視的標準就做閱讀時間。本來以為,好文章是看得比較久的文章,但真正好的文章,卻又不一定希望讀者花太多時間才能掌握箇中要義。

對創作的人來說,大概解法就已經不多了,例如增加發表文章的頻率,或者把文章寫得更長。看的人會變多,要看完的時間變久。但是否就是品質的保證?

可能是,可能不是。

分享一個小故事。最近台灣政治打得火熱,剛好追蹤起一些有話語權的人的推特,我相信他們一定擁有很長的閱讀時長,但他們寫的文字可能是短的,但可能有些資訊是錯誤的。

擷取自網路推特
擷取自網路推特

所以高品質跟時間,不全然是個正相關。

拋開數字,找到為什麼而寫

我自己曾經嘗試過每日更新文章,今年的 6 月 14 日至 7 月 11 日,我連續在 Matters 上面發表文章,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路歷程。

這是一段對自己的嘗試,嘗試看看是否適合自己。結論是:「日更,沒有這麼適合我!」有很多因素,上班、素材等等,寫到最後,會開始懷疑自己到底寫作的原因是什麼。

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,因為可以幫助在喜歡寫作的人找到一些答案。

我寫到最後,真的是停下來問自己,到底想要的是什麼

必須要說,我很懷念一開始 Matters 大家的互動感,一開始 Medium 總是讓我看到高品質的文章。這些都會令人擁有「持續創作」的動力,但漸漸地我發現,在不同的平台找感覺,太不切實際了。

28 天後,我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我寫,是想要什麼?又為了什麼?」

我的答案是:「我想寫自己都喜歡的文章。然後用自己凝聚起來且消化產出的觀點、心法、方法,創造營收!」

那一刻開始,有一種解放的感覺。本來會很想說,我一定要寫出好文章,文章一定要能夠達到一定的數字等等,如果我只是要追求數字,每個平台的不同,反而會讓自己迷失的自己。

一瞬間就跟自己講:「寫出自己喜歡的文章,比什麼都重要。」

好的,我想說的先停在這邊。

就是因為重新找到為自己而寫的理由,所以後來慢慢地開展了不同的生活面貌。如果您也正在面對「為什麼寫作?」的這個問題,或許先從數字裡面解放出來,包含寫多少字、想要創造多少閱讀時間等等,都先忘了,答案可能就在心中自然浮現。

我把這一系列文章整理在下面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:
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訂閱電子報,也請不吝留言鼓勵、討論或分享到自己的社群中,文章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3.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,分享、引用請依授權規定,並附上原文連結(按右鍵複製連結): 內容創作|為自己而寫〈一〉從數字釋放出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