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剛好有很多時間,讓自己沈澱重新整理,閱讀的層面慢慢的往能夠幫助整理生活的書籍,裡面有很大的一區塊就是在討論「時間管理」,而直到閱讀這一本書之後,我真的循序漸進開始做了生活管理。
真的要說這本《時間都到哪裡去了?》跟其他講述時間管理的書有什麼不同,我覺得是他陳述時間的方式,他要我們做的不是去管理時間,而是要我們從「正確看待時間」開始。提出,當我們正確看待時間,時間會自己處理好該做的任務。
過去幾個月,我做了很多種方式去管理我的時間與工作的配合,但都沒有實際的成效,或者應該說工具的使用上,多數傾向半途而廢。
最後,我目前使用的是「時間塊」這個軟體。
時間管理跟時間計畫聽起來是很相似的詞,但其實代表著不同的意義,計畫是在還沒有發生的時候,先做安排,然後照表操課,這一點其實跟我的個性非常不符合,有時候你原先計劃的時間沒有用完,卻又沒有辦法改變心理動機去做下一件事情。
經過幾次的失敗(蕃茄鐘、Notion)之後,我終於恍然大悟,對我來說好用的時間管理,其實應該是一種後設的配置。
所謂的後設,是指「在事件發生之後,我們再來紀錄那段時間」。它幫助我們檢視,每一段時間花到哪裡去,而不是我們有沒有正確的使用這一段時間。屏除了,我們對於時間使用的價值判斷,省去更多的心理壓力!
有時候我們不願意紀錄時間,是因為害怕真相。
一開始使用時間塊的過程中,我的分類其實是籠統且很多不具體的項目,甚至我設定了一個項目叫做「雜務」,把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的都歸類在此。
當看完這本書,重新依照時間淨化系統的分類去規劃後,才恍然大悟原來不喜歡紀錄時間,是因為我好怕提醒自己在「虛度光陰」,同時失去了記錄時間的意義。
紀錄是為了日後拿出來檢討使用的,不要為了記錄而記錄。作者特別之處在於,書中提供了很多的時間操作工具,第一階段就是要我們自己先誠實的面對自己,把自己的價值觀、想要留下給人的印象(遺贈表單)等都一步步釐清,先建立自己的標準,在用自己的標準去使用接續的工具。
「時間淨化工具」可以說是這本書的核心,但又不會給人太大的壓力。我自己在使用的時候,其實是已經認可「丟掉價值判斷」這個基礎,所以心理上的接受度非常的高。
加上時間淨化系統後的時間報酬表單,這樣的安排真的是剛剛好。還來不及慚愧自己浪費的多少時間,我們就要開始決定有多少時間可以做轉投資。
我把這個過程稱作時間奪回遊戲,對我最大的收穫是,當我們奪回時間的過程,又需要重新的去檢視自己的目標。每一次的檢視目標,都是在跟自己說:「記得為什麼要這樣做?要找到自已的為什麼?」
這本書的許多工具,其實都會不斷的讓我去回憶「目標」,去找到自己的「為什麼」。然後把所有的時間工具,雖然都在經歷那段浪費時間的感覺,但更多的時候,會了解我正在幫助自己往前進。
那是一種,正在做對的事情,一種肯定感、踏實感。
其中最重要的我自己認為是在定期檢視的工具。除了時間管理外,我也同時正在大規模的重新構建自己其他管理的事項,包含了筆記的整理。漸漸發現,檢視遠比記錄還要重要許多。
我漸漸體會到:「當我們願意回顧過去的時候,就代表我們已經準備好要面對未來。」
過往,我是一個很不喜歡做回顧的人,就像上面說的,多少是因為我也不喜歡面對那個真相,有時候怕怕的,怕發現原來自己是這樣過日子。有時候總是說服自己,生活也就這樣順順的往前進。
但當目標確定了之後,做回顧這件事情好像就變得沒有這麼可怕。反而會有一種動力,想要好好的整理,去往那個設定的目標前進。
你會開始興奮在你可以奪回多少時間,又很積極的去快樂的安排把奪回的時間要放在哪一邊。
目前,我正在詳細的紀錄自己每天使用時間的情況。算是時間淨化系統的第一步,先看看自己把時間放到哪邊去了。
但其實在誠實面對自己這一段的練習,已經給了自己非常大的幫助,能夠重新設定自己的目標,找到自己的為什麼,這一段就讓自己充滿繼續執行的動力。
同時,建構了一個目前看起來實行起來蠻正常的方式,預計花兩週的時間,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型態與時間分配,到時候開始進行時間報酬表單,持續在跟大家分享。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訂閱電子報,也請不吝留言鼓勵、討論或分享到自己的社群中,文章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3.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,分享、引用請依授權規定,並附上原文連結(按右鍵複製連結): 閱讀筆記|《時間都到哪裡去了?》讀後感:時間只有一個那就是現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