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Kuncen WB1, Wirobrajan 10010, DIY

(+68) 120034509

info@yourdomain.com

職場經驗|關於說英文這件事情

閱讀成本 5 分鐘 #職場經驗

因緣際會,看到 Daniel Chang 所寫的《原來英文溝通能力好壞,最重要的不是英文能力,而是這件事?》想到自己在工作的歲月中,講英文也曾經是一個自己很大的檻,想著想著,也就打算整理成一篇文章,當作整理也分享心得。

初入職場的時候,對於講英文這件事情,我是帶著害怕跟恐懼的心態。

一方面是自己並沒有去國外唸書、遊學的經歷,另外一方面,從小的英文教育很強調要講對,但其實說真的,沒有日常講英文的場景,連知道對錯的機會都沒有。

記得第一份工作,因為公司新談成了一個境外基金總代理業務,整個國外團隊從瑞士抵台,那是我入社會後,第一個真的需要講英文的場景。

不過,身為一個新人,在那樣的場合需要跟外國人談話的機會不多,多數時間是跟公司同仁建立人際關係,順勢的也可以不用擔心講英文這件事情。

其後,換過一些工作主要的服務對象,都沒有需要講英文的場合。漸漸的,好像職場講英文這件事情,基本上跟我好像八竿子打不著邊。

直到,加入外商公司的之後,才真的自己需要認真的面對這件事情。

就念稿吧!

第一次,被主管要求講英文,是需要到會議上進行一個正式的簡報。一聽到這個消息,是超級震驚的,本來想說應該會有主管出來擋吧!?最後沒有,我必須要自己上場報告,唯一感覺比較好的消息是,這是一場電話會議。

那種心中的恐懼,漸漸的掩蓋了自己的心情,心裡不斷想著,我根本沒有英文上台報告的經驗,又如何能夠好好準備呢?

準備的過程,我覺得不想在這邊多說,因為沒有什麼大技巧,但有一個心理關鍵,我本來野心勃勃想要背出一份詞藻華美的講稿,最後,我告訴自己「即使念稿也沒差!」

其實,通常如果再進行中文報告或者演說的時候,我甚至會連講稿都不準備,僅準備下確定要講的綱要內容,其他都是臨場發揮。

我知道到了一個自己不熟悉的語言,用在中文那一套行不通,陌生的語言以及不同的說法,必須要開始準備稿子,尤其是第一次報告。

開始一個個單字打下來,打得差不多的時候,在回顧要去唸,忽然發現,我無法背下來整篇稿子。

因為,腦中會有一個翻譯的過程。

相信很多人應該有相關的經驗,在使用一個不熟悉語言的時候,會先用熟悉的語言鋪陳後,再透過翻譯的方式轉換過去。

背下來,是要背了一份中文稿子,然後在表達的時候換成英文。我沒有經過口譯的專業訓練,這一點真的做不到。

最後,我告訴自己,就把稿子放在眼前,當作提醒也好,危機的時候拿來用唸的也好。

至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,可以把訊息正確的傳達,如果硬要背起來卻講的零零落落,反而是浪費了參與會議所有人的時間

認真地權衡就會發現,看著稿子,最多只是傳達你的英文沒有很好,但如果講的零零落落,很可能會被人家視作是一種不專業的表現。

所以,就念稿也沒關係!

那一場的會議報告,順利完成,也得到主管很高的評價。

我們本來就不是講英文長大的

漸漸的,隨著職涯發展、職能轉換,接觸講英文的場合多了。這樣的環境,自然會語言這一塊能力,慢慢地提升起來。但其實每次到要講英文的場合,我還是會有點怯步。

會思考著,我是不是講的會不好;聽著別人講得這麼好,會自慚形歲。

直到有一天,一個想法跑入我的腦中:「我們本來就不是講英文長大的。」

相較於很多亞洲國家例如香港、新加坡跟菲律賓,英文是他們生活中的語言之一,甚或應該不能說是第二外語,那是他們使用的第一語言範疇。

而台灣的環境,本來就不具備著「以英文養大小孩」的概念,除非刻意地送到美國學校等等學校,但我不是,很多人也不是。

那又何必把你的標準設定成母語體系的人呢?

我並不是說這標準不好,而是我們不能讓這麼標準就此箝制了我們。

記得那時候,有一個朋友跟我說,你也不會要求一個來台灣學中文的人,一定要講得字正腔圓,道道地地。

所以標準很多時候,是你自己給自己的框架,別人並沒有這麼想。你用簡單的句子或者複雜的句子,只要是能達到一樣的溝通目標,誰又會真的苛責你今天忘記使用過去式,時態用不對呢?

這一點,大大的解脫了我自己,也漸漸發現,原來很多時候,講英文的門檻,是自己設下的,沒有人規定你要怎麼講,更沒有人會時時的苛責哪裡犯了錯誤。多數時間,是我們苛責了自己,讓自己害怕的不敢前進

利用環境繼續揣摩跟學習

自從大解放之後,不知道不覺在工作之中,英文使用頻率開始超過了中文許多,有環境當然英文也慢慢的成長。

漸漸地沒有了寫稿子的習慣,有時候忽然被通知需要用英文開會的時候,跟第一次被通知那種驚訝,開始變成一種,大概知道如何自處。

多數時候,這樣的機會會變成一種學習跟揣摩,漸漸地掌握了一些關鍵。例如:會議後面,大家會習慣做一些總結跟待辦事項提醒,過程之中的提問是會直接簡潔的。然後聽不懂的地方,就會直接表達請對方重複,不加以猜測。

這一些,與其說是語言帶來的,很多時候更代表著一種文化的不同。有些中文會議上不會使用的程序或者文化,在英文會議上,卻是非常的自然的。

講英文的文化跟講中文的文化,的確有很大的差異。

甚至有時後在回覆信件時,我往往會覺得打英文的說法會比打中文還好方便很多。英文會直接的很理所當然,中文的直接卻令人覺得步步進逼。

當你跨過第一步,願意開始用英文接觸職場的時候,職場也能相對應的供應環境時,那時候的狀態就會變成了一種養分,可以利用來幫助自己茁壯。

小結:語言是用來溝通的

其實,最重要的概念是「語言是用來溝通的」,只要能夠達到溝通的目的,就是好用的方式以及有效。當我們能夠透過溝通,去達到共識,讓雙方的問題都被解決,接著再去追求使用英文的華美、母語體系的感覺,才真的不是捨本逐末。

我把這一系列文章整理在下面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:
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訂閱電子報,也請不吝留言鼓勵、討論或分享到自己的社群中,文章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3.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,分享、引用請依授權規定,並附上原文連結(按右鍵複製連結): 職場經驗|關於說英文這件事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