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久以前就知道自己不適合寫開箱文,因為每次都是拿來之後,連拍照都來不及馬上拆開,同時開始把玩、設定等等,加上網路一定很多人已經寫過,所以我決定來寫寫購買的理由,讓也跟我一樣猶豫思考過的人可以參考。
對一個手上有很多 Apple 系列產品的人,買穿戴裝置說要以 Apple Watch 為首選,是非常理所當然的,但看到價格的時候,讓不禁縮手,這就是果粉界俗稱的:「信仰不夠。」
不過,我想我比較信仰新台幣!
其實,我在很久以前有使用過穿戴裝置,那時候我入手的是小米手環,忘記是第幾代,但是沒有螢幕,上面只有三個點指示燈號,一個金屬的概念的手環,所有的控制都是需要靠手機的。
那時候體驗起來的感覺會覺得,這一個產品對我來說**「非常雞肋」**。雖然他可以偵測我的睡眠質量,加上可以幫我計算每天走路的步數,但我並沒有真的有需要的感覺,而且放在手上連看時間的功能都沒有,記得我沒有用多久就把它束之高閣,現在也找不到他的蹤影。
所以,當我們想要再買穿戴裝置的時候,我其實非常猶豫。
既然如此,那我重新把選擇 App 的邏輯拿出來想了一遍,覺得那就先從使用場景著手吧!
對我來說,戴在手上的裝置,最基本的真的就是取代手錶的功能,且要能夠提供一定的舒適感;另一方面,穿戴裝置重點就是能夠保持放在手上,甚至連睡眠的時候都要帶著,如果戴起來比戴手錶還要不舒服,以我對自己的了解,我一定沒有辦法維持長期使用的習慣。
所以可以看到時間以及舒服的配戴很重要。
另外一個自己容易忽略的地方在於,傳統手錶可以撐很久才換電池,如果要一直充電,那就跟手錶有太大的差異了!
我記得當年使用那個小米手環,因為沒有辦法即時知道電量的狀態,都需要透過手機 app,那時候跑的速度也慢,加上充電還要把手環取出後放到充電器上面,甚為麻煩,所以沒充過幾次之後,我就放棄了!
就這樣「有時間顯示」、「電量續航力」、「舒適感」,成為了取代傳統手錶的場景中的要素。
長期以來,我有一個習慣,就是會不自覺地去看手機、平板上有沒有通知,不管是來電通知、社群媒體的通知等等,而且我會習慣回覆或者閱讀。
這個習慣讓我的時間被切割的很片段,因為每一次的看手機、拉出平板下方的看有沒有「紅色泡泡」都是在分散注意力,如果手環能夠讓我知道有訊息且預覽的話,至少第一步就可以減少一直中斷自己持續專心的次數。
再來就是考量到穿戴裝置最常被人推薦的功能,健康與運動的追蹤。這一點其實我並沒有太多使用經驗,對我來說最有感的,就是量測心跳。
綜合以上情境,Apple Watch 其實都做得到,甚至遠遠超出能做到的範圍,但價格上的確令我直接跳過,剛好在雙 11 購物節的時候看到小米手環5相關的廣告,就想說不知道它是否能夠符合我的使用情境。
網路一查些開箱文跟推薦文,沒想到這一版本的小米手環,在跟 iOS 使用整合度上已經幾乎做到跟在 Android 手機上 100% 相似,在我要使用的情境上面,幾乎都能夠符合我的需求。
所以就趁著購物節的優惠(折價一百元,大概就是打九折的價格入手)。
目前持續體驗中,未來使用後有什麼心得、技法,再繼續分享給大家。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訂閱電子報,也請不吝留言鼓勵、討論或分享到自己的社群中,文章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3.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,分享、引用請依授權規定,並附上原文連結(按右鍵複製連結): 數位生活|我為什麼買「小米手環5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