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年初四,凌晨桃園機師工會宣布將啟動華航機師罷工,旋即在早上 8 點開始,許多華航機師已經不上工了!繼上次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後,華航再度出現了使用已確立之「合法罷工權」之情事。
在這裡特別提出「合法罷工權」是因為勞動三法中針對罷工啟動的流程有明確的規範,網路上有許多文章,大家可以參考。所以這邊跟曠職不同,罷工需要經過工會、調解等程序,並經表決通過才能行使。
跳過諸多的法律條文跟主要訴求,相信這兩天大家打開電視新聞,都會被強迫了解這件事情。以簡單的方式說明這件事情,就是「勞工們期許改善惡劣的勞動環境,但雇主考量的是成本將膨脹到無法負擔的地步」。但目前看不出來經過任何精算到底成本的增加將如何侵蝕獲利。
如果大家有興趣看勞方的訴求以及資方的回應,可以到各大新聞網站。在這邊我想討論一個我發現有趣的觀點:機師罷工的訴求是否能有效達到?
罷工的訴求重點其實很簡單就是「造成影響」,這個影響創造了損害,為了避免損害持續發生甚至無預期的擴大,所以有人要進行管控。
在這次的罷工中,機師本人、航空公司暨員工、旅客都受到影響。
機師本人因為停止勞務之供給,所以將會失去提供勞務獲得報酬之權利,就是在罷工期間無法支薪,同時也承擔未來公司「特別對待」之風險(註:法規並不允許)。
航空公司因人力之不足,勢必影響航班之調度,航班取消除了營業利益受損外,仍在崗位之員工,例如地勤、櫃檯同仁,將承受龐大客訴、抱怨等情緒壓力。
旅客面對假期尾聲,不論是打算最後玩一波或者返回工作崗位,因航班取消或整併受影響,無法如期成行,也將面對潛在的損失。
同時,在政府持股份額大的華航中,民怨也是另外一股影響,會影響人民對於政府在追求人民福祉之觀感。
從訴求上,順利達到「造成影響」,這也是許多人在當下的第一感受。但影響必須要存在不可控可能性,才會有效果。這也是我們要回頭來看,這些影響的風險是什麼?
從現行的法令與定型化契約來看,上面所述的影響,短期內能產生的風險很小。
這次的罷工主體是「機師(勞方)」,因為停止提供勞務所以將面對無法支薪,多數福利將被中止,這很容易變成一個吃老本作戰方式,也就是這不能是一場持久戰,除非有更多的人加入,去擴大影響層面,例如華航被迫取消更多航班。
對造方為「華航(資方)」,因為根據目前定型化契約,罷工事件屬於航空公司不可控之因素,因此得不給予賠償,保險公司也不列入給付範圍之內。
意即,華航最多的損失就是「退票」,不用給予另外的賠償。所有的潛在損失將直接回到旅客(消費者)本身,不管是要轉機趕不上,預定住宿取消被扣的款項,都將跟華航無關。
在取消航班不多的情況下,短期損失非常好計算,因為就是把預售的票全數退回,華航可以先取消「相對冷門」的航線因應。
今天早上華航開始做的就是這樣的措施,整併航班、取消乘客較少的航線,也就是這些都是可控的風險。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,機師工會拿回談判的優勢,可能性非常的小。
但也不是沒有機會的,因為華航是一個公股企業,政府在民意壓力之下,必定需要出面處理。同時,時間拖越長,將會增加機師調度的難度,近一步影響的航班擴增,將會將兩造重新拉回談判桌,去協商一個可能的結果。
我們也應該去思考,當勞資爭議產生,罷工為必然手段的時候,該如何讓他更有效,這邊有幾個這次事件的爭議,可以看出一點端倪。
觀看下集請點此:華航罷工事件(下):或許你會問這三點,那我們該怎麼做?
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訂閱電子報,也請不吝留言鼓勵、討論或分享到自己的社群中,文章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分享 3.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,分享、引用請依授權規定,並附上原文連結(按右鍵複製連結):政經視野|華航罷工事件(上):訴求達成的可能性與現況之矛盾。